作为一家地市级医院,如何突破资源桎梏实现从"临床服务型"向"研究型医院"的跃迁?浙西南山区有这样一家医院给出了极具特色的答案:在健康中国战略坐标系中,地市级医院完全可以打破"科研先天不足"的固有认知,开辟发展新赛道。
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(丽水市中心医院)党委书记纪建松提出的"临床需求即科研靶点"理念,成为医院跨越发展的核心密码。
这座被九山半水环绕的医疗机构用实践证明:地理区位不应是科研创新的边界线,反而是孕育临床转化特色的试验田,能将山区地域特征转化为差异化创新优势。谈到这种"逆向思维"的发展哲学,纪建松表示:地市级医院的科研突围,本质是服务国家分级诊疗战略的必然选择。唯有立足区域疾病谱系开展创新,才能发挥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。
近年来,医院以科研为杠杆,撬动临床、人才、学科的全链条突破,探索出一条地市级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,成为全国地市级医院创新突围的标杆。
破题:地域绝非科研创新的桎梏
提及国际顶尖医疗,如梅奥诊所、约翰斯·霍普金斯医院和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等,它们没有选择繁华的纽约、芝加哥等大城市,而是扎根于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、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和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这样的小城,它们的成功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:即便身处非一线城市,凭借卓越的科研实力、先进的诊疗模式和强大的人才团队,同样能打造国际一流的医疗中心。
正因如此,地处浙西南山区,并非经济最发达、资源最富集之地,丽水市中心医院始终坚信:“医学创新没有区位限制,临床需求就是最好的科研指南”,地理区位不应成为科研创新的藩篱,只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,专注科研创新,同样能在医疗领域崭露头角,打破外界对山区地市级医院的刻板印象。
融合:临床科研双螺旋的山区创新范式
丽水市中心医院始终坚持“临床需求导向”,将科研嵌入诊疗全流程。2023年,医院开创性地成立全国首个以病种区分的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中心。这一中心彻底颠覆传统“患者追着专家跑”的诊疗模式,构建起“专家围着患者转”的全新体系。肿瘤、化疗、放疗、介入、生物治疗、中西医结合等多领域专家齐聚,为患者量身定制精准、微创、全生命周期的诊疗方案。此模式在2024年中国医院协会研讨会上引发强烈反响,“实体化运行”经验被全国同行纷纷借鉴。
在肺癌领域,医院连续三年主办丽水市肺癌大会,2024年大会设22个分会场,吸引400余名国内外专家参与,围绕人工智能影像、胸部放疗、靶向免疫治疗、经导管支气管动脉等前沿诊疗技术展开研讨,推动区域肺癌诊疗水平跻身全国前列。
通过临床难题驱动科研攻关,医院形成“临床—科研—成果—转化”闭环,纪建松带领团队长期从事肿瘤、心脑血管疾病等临床高发重点疾病的影像诊断与介入综合治疗研究,并在肝癌、肺癌等实体瘤介入综合治疗方面形成了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,突破多项载药微球制备关键技术,并基于此推动了两款均一尺寸栓塞微球的上市,还推动了多款基于金属微球的免疫栓塞佐剂进入临床转化进程。此外,纪建松作为PI主持开展药物/器械临床研究60余项,在药物研发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脊柱外科团队的发展轨迹也是如此。在医院院长何登伟带领下,团队围绕山区患者术后快速康复需求,创新构建脊柱微创技术体系,获12项国家专利。通过优化手术路径、研制专用器械,并融合自主研发的Can-Help微创内固定系统,成功实现胸腰椎严重骨折的前后路微创治疗,大幅降低风险与创伤。该技术将手术时间缩短65%,显著提升安全性与普适性,让高龄及基础差患者也有手术机会,充分展现“科研反哺临床”的成果转化价值。
攀登:布局高能级科研平台的生态构建
2024年,丽水市中心医院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(含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)、国家重大专项青年学者培育计划1项,作为任务负责单位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,科研经费突破千万元大关。其中,纪建松团队牵头的“十四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,填补了丽水市医学领域牵头国家级重大专项的空白,成为医院科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。
医院立足影像与介入医学这一平台性学科,聚焦肿瘤与心脑血管病的精准诊疗,搭建起全省影像与介入医学重点实验室、介入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科研平台。近五年,400余篇SCI论文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,成果多次被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等顶级期刊引用,彰显出雄厚的科研实力。科研实力的提升,直接反哺临床,2024年医院青年骨干获批国家重大专项青年学者培育计划,推动癌症防治研究向分子层面纵深发展。
90后科研骨干陈敏江博士、贾丽秋博士牵头的科研项目也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耀,更是医院青年人才梯队建设成效的有力证明。“人才是第一生产力”,丽水市中心医院深谙此道,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,集聚优势人才,推动临床、教学、科研一体化发展。医院强化顶层设计,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,谋划实施“13350”工程,为人才成长指明方向、搭建舞台。丰富引才方式,创新柔性引才,以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”的理念,吸引20余位院士、专家加盟;依托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全省重点实验室、院士工作站、省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、省级科研平台,发挥平台磁吸效应,汇聚一批高水平研究人才,重点实验室团队科研人员中博士/高级职称占比高达86%。在育才方面,注重协同育人,搭建“产学研用”深度协同育人平台,与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等10余家高校、医疗机构紧密合作,成立杭州医学院国际临床医学院、海外医学健康中心。精心组织“青苗计划”“青蓝工程”,建立“市—县(市、区)—乡”三级联动“师徒帮带”机制,不仅助力本院人才成长,还为27家基层医疗机构培养60余位高素质卫生健康人才,推动形成青蓝相继、薪火相传的良好局面。
裂变:学科矩阵与国际坐标的双向赋能
医院精心培育的学科矩阵持续释放能量,以“重点学科群”为战略抓手,形成“国家—省—市”三级学科体系。肿瘤中心和心内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,心血管病学、肿瘤学、骨外科学、神经病学4个学科入选首批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,医学影像科、神经外科、消化内科、血管外科成为浙江省临床重点专科,肿瘤中心、眼科等6个学科入选浙中区域专病中心,并带动16个市级重点学科协同发展,形成“小切口突破、连片式发展”的学科生态。
通过“以项目带学科”策略,医院构建了覆盖“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治”“胸腹部肿瘤综合诊治”等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,2021年恶性肿瘤、心血管疾病等4个市级临床研究中心通过验收,获建设经费600万元。截至目前,医院临床研究项目总经费达到1.7亿元,其中2024年经费超5100万元。
凭借在科研创新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卓越成就,丽水市中心医院逐步走出大山,迈向国际舞台。医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,成功举办中德医师年会,吸引千余位国内外精英参会,促进前沿成果与智慧的交流碰撞。与西班牙巴塞罗那海滨医院、西班牙Quironsalud医疗集团等国际知名医疗机构签约合作,在专家互访、技术互鉴、研修互学等方面展开高频互动。获“杭州医学院国际临床医学院”授牌,标志着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领域的合作踏上国际化新征程。此外,稳步推进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附属弗利医院的友好合作关系,积极探索国际前沿医疗技术的本土化应用。
致远:研究型医院的山区方案与国家使命
2025年作为“十四五”收官之年,丽水市中心医院以“临床科研双轮驱动”为引擎,打造“高峰引领、高原崛起”的学科矩阵,形成“龙头学科领跑、特色学科竞跑、基础学科跟跑”的立体化学科生态,在学科建设、成果转化、区域辐射等领域形成阶段性突破。医院以“问题在临床、研究在实验室、转化在产业”为路径,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,为地市级医院突破地域限制提供了实践样本。
面向“十五五”,医院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,将继续实施“人才强院”与“智慧赋能”双战略,打造国际认可的高能级临床研究平台,使优势技术标准转化为行业规范或国际指南,真正实现“立足浙西南、辐射长三角、对话全世界”的战略愿景。同时,布局数字诊疗技术研发,推动AI辅助诊断等技术落地,2025年启动的"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平台",将实现山区患者从疾病预防到康复管理的全程数字化追踪,构建“预防-筛查-诊疗-治疗-康复”全生命周期全链条智慧服务体系。
从“九山半水”到国际舞台,丽水市中心医院的进阶之路,打破了地市级医院“科研先天薄弱”的认知壁垒。通过将临床痛点转化为科研靶点、把技术优势锻造成学科胜势。实践证明,地处山区的医院完全能以科研为杠杆撬动全局发展,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。当科研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“核动力”,地市级医院不仅能破解地域资源限制,更能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筑牢“中间层”、成为“动力源”。正如党委书记纪建松所言:“只要秉持科研之光深耕临床沃土、激活人才引擎,地市级医院完全有能力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扛起‘科研兴院’的使命担当,让更多优质医疗成果惠及千万百姓。” 这种植根山区、心怀天下的发展哲学,正在重塑中国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新版图,为全国同类医院提供着可复制的转型范式——只要锚定临床需求、深耕转化创新,哪怕身处“山海”之间,也能筑起属于地市级医院的医学高峰。
来源 | 宣传统战部
文字 | 徐 奕
排版 | 涂晓倩
初审 | 周悦华
二审 | 陈敏江
三审 | 边乐超
终审 | 纪建松